前几天看到一篇比较有趣的网文,上面罗列了若干汉末三国时期的假节钺人物,当然星速配资,那篇文章是把董卓也算成三国人物的。
董卓是不是三国人物还是次要问题,主要问题是那篇文章说假黄钺大于假节钺、假节钺大于假节,这就纯属胡说八道了——假节钺,最开始就是白旄黄钺,出自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姜尚助武王伐纣:“师尚父左杖黄钺,右把白旄以誓,曰:‘苍兕苍兕,总尔众庶,与尔舟楫,后至者斩!’”
白旄以竹木杆,顶端饰以白色牦牛尾,这就是后来的“节杖”,苏武牧羊时候拄的就是这东西,持节之使称为“使节”,如果没有节杖,那就只能是联络官了。
假节钺和假黄钺谁的地位高,那得看是“假(借)”谁的节钺或黄钺:代表连长发号施令,和代表军长发号施令,权力能一样大吗?
如果我们再看既属于三国人物又属于晋朝“先帝”司马昭的履历,还会发现假黄钺下面还有假斧钺,包括“假节钺”的“加九锡”也高于假黄钺。
古代文臣武将治理地方和带兵征伐,确有假节、假斧钺、假黄钺和假节钺四种高级授权方式(假斧钺和假黄钺可能有区别,也可能没有),假节一般是文官,假黄钺的是武将,假节钺就是军政一把抓,比如建安二十四年,“先主为汉中王,拜羽为前将军,假节钺”;建安二十一年,曹操由魏公晋升魏王,于禁“迁左将军,假节钺”。
关羽之所以假节钺,是因为他不但是前将军,而且是“董督荆州事”,军事民政都得管,而于禁假节钺的时候,并没有让他管理的地盘,也没有太多的“本部人马”,曹操之所以给他这个特权,实际是让他替自己整肃军纪,给那些骄兵悍将一个震慑。
关羽假节钺的时候,刘备是汉中王,于禁假节钺的时候,曹操是汉天子管辖的魏王,于是问题就出来了:关羽和于禁都是假节钺,谁的权力更大一些?三国(广义的三国,东汉末年的人物都算)时期,假节钺的除了关羽于禁还有谁?
我们先看《后汉书》:“张杨为大司马,杨奉为车骑将军,韩暹为大将军,领司隶校尉,皆假节钺。曹操攻邺,尚(袁尚)奔中山。尽收其辎重,得尚印绶节钺及衣物,以示城中,城中崩沮。”
接下来再看《三国志》——“节钺”二字在《三国志》中出现过十四次星速配资,除了关羽于禁,假节钺的先后是曹操(按出现顺序而不是时间顺序)、董卓、曹真、曹爽、满宠、王淩、陶浚、孙綝,这些人有的写明了假节钺时间,有的写明了归还节钺的时间,不管怎么说,他们都曾假节钺的。
我们不要把节钺的作用看得太重,九锡和准九锡中原本就包括节钺,说假黄钺权力大于假节钺就更是笑话,这一点曹休可以作证——他先是假节,后来假黄钺,那是因为他当时的军职是征东大将军:“夏侯惇薨,以休为镇南将军,假节都督诸军事……帝征孙权,以休为征东大将军,假黄钺,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,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,破之。”
曹休从假节镇守将军变成假黄钺出征将军,“工作性质”变了,自然就是假节变假钺,而他当时只是征东大将军而不是大将军或大司马,假节钺还不够格——当时假节钺的是都督中外诸军事上军大将军曹真,自从曾经假节钺的于禁战败投降,曹魏让大将假节钺就变得很慎重了。
三国时期假黄钺的还有司马师和陆逊,假黄钺就是只给军权而不给政权,加九锡或准九锡,那就是军政一把抓,比如诸葛亮虽然只是“假节”,但他初出祁山战败后请求处分的上书中明确说自己“亲秉旄钺以厉三军”,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假节钺,只不过史书没写而已。
曹丕称帝后封孙权为吴王、加九锡,这里我们就要解释一下九锡是咋回事了:九锡实际是“九赐”,就是赐给九种(每种不止一件)代表特权的东西,其中就包括“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,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,领荆州牧事,君振威陵迈,宣力荆南,枭灭凶丑,罪人斯得,是用锡君鈇钺各一。”
假节钺就近乎加九锡,诸葛亮身边有虎贲相随,那也是“九锡”的待遇之一,司马昭的履历,就能说明这几种“假”是怎么循序渐进的了:甘露元年六月,曹髦想封司马昭加九锡,假斧钺,司马昭不受,两个月讨价还价,司马昭接受了加假黄钺,景元四年二月,司马昭在“司空郑冲率群官劝进”之下,接受了“加九锡”。
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是先假节再黄钺然后又重新假节的:黄初五年,曹丕南巡,司马懿留镇许昌,改封向乡侯,转抚军、假节,领兵五千,加给事中、录尚书事;太和四年,迁大将军,加大都督、假黄钺,与曹真伐蜀(曹真是大司马、假节钺,为主帅);曹芳即帝位,司马懿迁侍中、持节、都督中外诸军、录尚书事。
曹真假节钺,司马懿假黄钺,两人一同伐蜀,当然是以曹真为主、司马懿为辅,您能说假黄钺的地位比假节钺高吗?曹魏黄初三四年伐吴,假黄钺的征东大将军曹休,是不是得归假节钺的上军大将军曹真管?
司马懿当时还不是曹魏第一权臣,他假黄钺而真正的权臣曹真假节钺,这时候还有人说假黄钺高于假节钺,那就肯定是没看过《三国志》和《晋书》了。
假节、假斧钺、假黄钺、假节钺,都是“临时工”,也就是办某事、管某地的时候临时赋予的便宜行事之权,事情办完或调离某地,节杖和斧钺、黄钺就要交还,而加九锡则是终身待遇,所以不要把那些临时假借的名号看得太重,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没把九锡放在眼里,我们看《晋书》帝纪一和帝纪二,就会发现司马家父子不止一次辞让九锡,诸葛亮更是说得直白:“若灭魏斩叡,帝还故居,与诸子并升,虽十命可受,况于九邪!”
不管怎么说,“假节钺”都是天子或君王授予臣将的“代理之权”,于是假谁的节钺就很重要了。
姜子牙盟津(有人以为是孟津)汇集八百诸侯,代表的可不是什么周文王周武王,而是第二任“西伯姬发”——姬昌姬发活着的时候,都不知道自己谥号文武,他们只是商王朝的伯爵(当时诸侯国分公侯伯子男五等,姬家是第三等),所以姜子牙“假节钺”代表的是西伯姬发,跟持有商纣王节钺,或者持有其他公侯节钺的人不是一个档次。
同样道理,于禁虽然假魏王曹操节钺,但真打起仗来,还要归诸夏侯曹管,司马懿虽然一直假黄钺带兵与诸葛亮作战,但表面上还要受持节的卫尉辛毗制约:“亮(诸葛亮)数挑战,帝(《晋书》对司马懿的称呼)不出,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。帝怒,表请决战,天子不许,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。后亮复来挑战,帝将出兵以应之,毗杖节立军门,帝乃止。”
司马懿此举虽然有演戏的成分,但也从侧面证明了假黄钺的地位不像网文说得那么高,而关羽以前将军的身份假汉中王刘备之节钺,那就是“代理荆州牧”,是妥妥的实权派,连孙权又想跟他肩膀头齐论弟兄——结亲家。
节钺是“主公”给的,所以主公是什么级别,也决定了假节钺者地位高低、权力大小,于禁跟曹操的关系,关羽跟刘备的关系,完全不可同日而语:关羽是刘备集团军方第一人,于禁则位在诸夏侯曹之下,我们甚至有理由相信,左将军于禁带领七军三万人马驰援襄樊的假节征南将军曹仁的时候,既不假节也不假钺——他的节钺应该早就交回去了。
节钺不是铁饭碗,更不是永久的权力,所以我们并不能把于禁和关羽划归同一档次,在曹魏阵营,能跟关羽张飞地位相当的,是夏侯惇、曹仁、夏侯渊、曹洪以及曹真曹休曹爽。
细看《史记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和《晋书》,我们就会发现假节、假钺也好,假黄钺、假节钺也罢,谁的地位高、权力大,那也只是君王一句话的事儿,不管黄钺黑钺,完成任务后都是要交回的,于禁要跟夏侯惇曹仁平起平坐,是不得等下辈子改换姓氏再说?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